我有幸参加了这次的赴美游学项目,它在增长我知识的同时,也开阔了我的视野。它让我切身感受到了美国大学生和中国大学生之间的区别,也给了我不少的启发。
此程我们主要去了三所大学,分别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、LMU和斯坦福大学。不出我所料的是,这三所大学都很美,很有加州的当地特色,高高的棕榈树,嫩绿的草坪和优雅而简洁的美式建筑,无不彰显着这些学校的美丽。这些学府重视绿化与设计,就算是行走于教学楼之中,也可以惊奇地发现有许多绿色植物也驻扎在了教学楼中,使肃杀的教学楼也显得生机盎然。如果再细心观察,我们会发现,这些学府拥有着庞大的教学楼,但这些教学楼却一点也不昏暗,即便是在没有开灯的情况下。这就展现了这些学校的工于设计,充分地利用太阳光来照明,最大程度地减少照明所花的成本,同时还能拥有惊人的照明效果,真的是令人惊叹。同时,所有的教学楼、人行道都配有无障碍通道,可见他们对特殊人群的特殊关怀已经融入了他们的生活、他们的设计以及他们的思维之中了。在这样的环境之中,人也会自然而然地受其感染而变得思维全面、充满关怀吧。
说到课堂,最明显也最直观的区别莫过于教室的大小。在中国,绝大部分的教室都是大号的房间,一般可以容纳四五十人,大家排排坐,老师站在最前方的讲桌。而在这里,情况就不同了,我去过的教室和我从前见过的都不一样,我甚至都没有看出那些是教室。它们不大,就像个小号的会议室,桌椅围成半月形,月亮的中心就是讲师所在的地方。坐在这样的教室里,我感觉自己真正是这堂课的一份子,因为我和每个人都一样,一样的面朝老师,一样的面对老师的距离。我曾经有一个同学问我们的外教:外国的孩子们上课会玩手机吗?那个外教很惊讶的回答说没有。没错,因为在这样的教室里,人们很难开小差,更别提玩手机了。不过除此之外,还有一个原因促使人们不会在课上玩手机,那就是老师的调动性。我在美国上课的这几天,老师上课都不会是干讲课本上的知识,而是会制定一个小的任务,让我们每节课去完成,这个任务可能是让我们想清楚某些概念,也可能是做出某些成品,或想出某些解决问题的方法。总之,上课不会是漫无目的的,也不是为了记住知识而上课,而是因为需要而摄取知识,通过“现学现卖”的方式来建立对知识的理解,然后再在后面通过练习来巩固、加深、甚至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,这是我最有体会的一点。
这里要说到LMU的那位教授,他的教学在我看来是十分成功的,他教我们的是市场营销的基础部分。在最开始,他给我们展示了一些优秀的品牌,然后针对一个品牌,要我们说出他们的服务有哪些迷人的地方。大家便一下子都参与进去了,他没有反对任何一个想法,而是把它们全部写在了白板上,展现了充分的尊重。当大家的想法达到饱和的时候,他会开始引导,让大家想得更深、更远,直到最后才把白板笔盖上。那时,我才发现,他在记录的同时,已经把我们的想法全部分成了四栏,我们再观察这些想法时,便发现它们都有内在的联系,经过概括和提取,我们找到了这四类的核心。这就是这位教授向我们介绍“4P分类法”的方式,自然而又优美,同时让人觉得易于接受。以点带动线,再用线带动面,十分流畅,同时全员都能参与其中,值得我们借鉴。
再就要说到实验室了。在我的印象里,实验室都是正正规规的地方,那里的人仿佛除了自己的研究而对其他的事情毫不关心,平时也很冷漠。但事实并不是这样,实验室里虽然严格,但是做实验的研究人员,他们可不是我想象的那样无聊的。我经常在实验室的外面贴有他们喜欢的人物、电影的海报,有的海报则传递了他们的科研精神。比如这一张“Science not silence”让我感触很深,“科学而不是沉默”,多有力的一句话。像这样的小报还有许多,一眼能看见的就有不少,可见他们都是很有想法的,内心世界也很丰富的一群人。教学楼里的实验室都建在了地下室,因为那里温度较为稳定,比较好控制,也不会有日光打扰,干扰因素很少,同时也可以为地上需要太阳光的房间和设施提供空间,可以说这是房屋设计者的又一番用心了。其实这样的用心有许多,比如每层都有的小厨房、随处可见的直饮水喷头、逢坡必有的无障碍通道等等,让人能感受到,我们不仅是在学习,更是在生活,不把学校当成是令人不自在的充满拘束的场所,而是很自由的做学问的地方,创造力才能充分地展现出来。
此次游学不但拓展了我的知识面,更开阔了我的视野,原来在我的生活圈之外,还有这么多有趣而又有启发性的事物,让我对创造力与创新有了更加多元与深刻的理解与认识,也给了我以前进的方向。